IBM的三个信仰——李仲同博士谈IBM公司的企业文化

有人问IBM的总裁:“工作是不是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总裁答曰:“不,对我来说,上帝最重要,家人其次,工作排第三位。”“上帝”是他的信仰,他把信仰排在了第一位。 IBM的三个信仰——李仲同博士谈IBM公司的企业文化 “1969年,我去IBM公司报到。那时候,我刚刚拿到博士学位,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希望到IBM去帮助他们建立他们的王国,打拼他们的未来。去公司的第一天,我的领导告诉我,我需要参加一个培训。我说:‘拿到博士学位的人还需要培训吗?’领导告诉我:‘对啊,各种人都要培训,培训IBM的基本信仰,不是介绍我们的产品,不是介绍我们公司的一些架构,不是介绍我们的一些流程...
2006-12-29 02:51 | 阅读 1408 次 | 评论 0 条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陈伟锭总裁的演讲

大家早上好,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参加这个非常特殊的表彰大会,我非常抱歉,我必须说英文,我希望我讲的话,大家能够听明白,能够很清楚表达我的意思。首先我自己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见到这次多重量级的人物,尤其是来自跨国公司的代表,跟大家分享我们做企业公民的一些工作,而且我们自己在中国社会公益方面作出了非常多的工作。下面我花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怎么样履行自己的社会公民职责的。 首先,在社会公民职责方面,我觉得这是正确的事情,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在这个世界上,全世界人口有一半人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有上百亿的人...
2006-12-29 02:49 | 阅读 1378 次 | 评论 0 条

李开复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摘要: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2000年4月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国的这两年来,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国内各高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这些访问和交流使得我有机会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事业、前途等问题进行面对面的...
2006-12-24 02:42 | 阅读 1075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续)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
2006-10-25 18:24 | 阅读 1229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摘要: 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多少年来,这句话给了我无比巨大的支持...
2006-10-25 18:24 | 阅读 1098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续)

五、使用语言下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他提出:我们的语言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思想,也会真切地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例如,他们在生气时会抱怨说:“他使我怒不可遏!”——他们想说的其实是:责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绪。他们总是抱怨:“我没时间。”——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让我没有选择的机会。他们还喜欢说:“我不得不如此。”——这其实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他们在自我表白的时候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其实是在宣称:我已经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了。相反,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言语中...
2006-10-25 18:23 | 阅读 1073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摘要: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2005年11月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
2006-10-25 18:22 | 阅读 1138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续)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
2006-10-25 18:21 | 阅读 922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摘要: “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警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2005年2月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
2006-10-25 18:20 | 阅读 1132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续)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对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
2006-10-25 18:19 | 阅读 999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摘要: 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2004年5月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
2006-10-25 18:17 | 阅读 1068 次 | 评论 0 条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3年12月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这几个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中国学生高度重视,在这三年,...
2006-10-25 18:15 | 阅读 1007 次 | 评论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