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续)

作者在 2006-10-25 18:23:00 发布以下内容
五、使用语言下意识地训练自己
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他提出:我们的语言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思想,也会真切地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
例如,他们在生气时会抱怨说:“他使我怒不可遏!”——他们想说的其实是:责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绪。
他们总是抱怨:“我没时间。”——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让我没有选择的机会。
他们还喜欢说:“我不得不如此。”——这其实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
他们在自我表白的时候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其实是在宣称:我已经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言语中赋予自己决定的权利,他们喜欢说的话包括:“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决定……”等等。
所以,我们要多学习积极主动者的讲话方式,在说话时多用“我……”的句式,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少推卸责任,少埋怨。

步骤三: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
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级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
对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都有机会,但是,先天和环境因素造成每个人的机会多少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为世界不公平而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和选择,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举一个比喻。有些人出生时就因为遗传的原因,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患上较严重的疾病。但这并不表明他一定会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机会,做正确的选择,安排好自己的锻炼和饮食,他很可能比谁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就因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弃,那么他得病的几率几乎一定会成倍增加。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而必须接受的,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勇敢挑战的。当你碰到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悔恨、羡慕和嫉妒上。你应该做的事是积极主动地抓住命运中你可以选择、可以改变、可以最大化你的影响力的部分。
还有,就算在最艰苦的时候,当你感觉命运已抛你而去时,你总是有选择的。就像弗兰克说的:“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总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价值观,做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完全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对自己负责的人会勇敢地面对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方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时,自己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锻炼沟通能力,但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你终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同学问我:“不确定时,该如何负责?”其实,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你不能积极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我建议你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
? 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语言,注意是否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 依据过去的经验,设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处在你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
? 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还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
? 锻炼自己积极主动的意识。在下30天内,专注于自己影响范围内的事物,对自己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不必怪罪别人或为自己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荫庇之下,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试行积极主动的三十天训练法,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训练之后是否有所变化?

步骤四: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在大学中延续
网上精品 | 阅读 1075 次
文章评论,共0条
游客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