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作者在 2006-10-25 18:22:00 发布以下内容
 
摘要: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2005年11月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 “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什么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Pro-active)这个词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推介给大众的。弗兰克本人就是一个积极主动、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典型。
弗兰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影响颇深的决定论心理学家,但是,他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凄惨的岁月后,开创出了独具一格的心理学流派。
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意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也许,正是集中营里的恶劣环境让他猛然警醒:“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弗兰克的意思是说,在一个人极端痛苦无助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自行决定他的人生态度。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弗兰克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介绍给自己的学生。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他在狱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弗兰克在狱中发现的思维准则,正是我们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
消极被动的人和积极主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消极被动的人 积极主动的人
自己和环境 自己受环境的左右 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人和事 事情主导人 人可以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遇到问题时 寻求帮助 独立思考
环境不好时 怨天尤人 积极进取
常说的话 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我必须服从环境的安排。
谁可以告诉我该选什么专业?
怎么都没有人注意到我?
我总是没时间做某事。
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会得。 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有选择的权利。
我要制定一个计划,以选择最适合我的专业。
我要去学习如何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该放弃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
只有我自己才有权利和责任决定
网上精品 | 阅读 1140 次
文章评论,共0条
游客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