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价值观与道德
价值观和道德是人基本素质的基础。
不幸的是这些概念,多年来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上,基本上是各家说各家的,大都是思想意识的产物,基本没有一个客观标准。
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下,西方的说法越来越流行。因为西方依靠物质的力量,已经横扫全球如卷席,用买一送一的方式在很方便地推销他们的精神产品。而且他们的行销手段也极为老到,包装精美,体贴入微。让你在入口的一瞬间,感到心旷神怡,甚至醍醐灌顶。服用以后的长期效果,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当然,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可能也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比较慎重。这么多年来,我每次做培训的时候,对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不去多讲。我也确实没有把握把它讲清楚。
但是这次我有点不同的想法。在你们还没有彻底走上社会的时候,我准备从这个最不招人喜欢,可能也是你们有些反感的话题开始讲起,尽最大的努力讲讲这些事情。也看看我经过这么多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否有一点点道理。
何谓“价值观”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我们从小长大所接受的教育中,被反复灌输的概念。这些说教基本上都是纸面上的解释,我们对这些概念缺少真实的感触。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我个人是在工作以后,才逐步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价值观。也切实看到了价值观对人生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价值观?我查了一下中英文字典,价值观通常是指我们在选择,在判断对错的时候的原则。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不会是很单一的。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原则。这里面是否有更本质不变的东西?
对诸如价值观这些抽象的概念,给出一个让大家能够接受认可并且有实际意义的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正因为不容易,所以才更值得动些脑筋把它搞清楚。我想对一个人的根本价值观,或者说是核心价值观是否可以用这样一种描述性的言语,而不是思辨解析性的语言来定义:
一个人,在他认为的关键时刻或重大关头,对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所遵循的那些一贯不变的原则,就是一个人的根本或核心价值观。或者简称为价值观。
西方人喜欢用解析思辨的方式去阐述他们抽象出来的“概念”,我则喜欢用真实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来描述客观对象的特征。因为任何真实的存在,都是通过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或作用来体现的。这是中国人描述世界的方式。
看一个人,看一个事物,我们要从其不变的内容去把握它,才能抓住本质。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看清楚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定义也揭示了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实际作用。
我曾经负责做企业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中,首先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观。当时我实在已经记不得当年老师们在课堂上是如何定义“价值观”的了。又查了其它的资料,看着那些思辨性的解释觉得都不贴切。所以我才下了点功夫提炼出这个定义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个定义是否有道理。如果觉得没有道理,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继续听了,因为我一直到这次讲座的最后,都会不断使用这个定义的。
企业发展要先确定价值观,人也是一样。国家的情况复杂一些,我倾向用价值导向体系来描述这个问题,这在以后再详细谈。
价值观是起点也是核心。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起点,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起点,(价值导向体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立足的基点,(价值导向体系)也是一个文明的核心。
如果再往细分,价值观还可以分为人伦方面的,和人与自然生存环境(人天)方面的。下面,我们只考虑从人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
什么叫做关键时刻和重大关头?它既可能只是主观感知,也可能确实是客观现实。在这个时候,你所做出的选择,你会觉得对你的人生将留下没有机会再度更改的重大影响或后果,通常会与利益直接相关。所以,你所遵循的原则,与你如何看待自己和相关方的利益有直接关系。选择自己的利益并不总是所有人的最高原则,但是对待各方面,也包括自己的利益的态度却映照出你的价值观。
利益是一面相当精确的镜子,能够照出不同的人性在本质上的差异。
比如说《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在老A选拔淘汰赛中,最后背着伍六一,那就是重大关头。因为这个时候许三多背着伍六一就不可能进老A,这一生都将永远错过这个机会。但是他为什么还这样作?这个时候,是价值观在起作用,是他遵循的做人的原则在起作用。
“砚楼客”在对《士兵突击》的评论《何为真谛?》中是这样写的:
“到了最后,他(许三多)会不顾一切地,死拖着瘸腿的伍六一,向着终点,慢慢地挪!伍六一问他:到了嘴的馒头咱都不吃,咱现在,为什么要干这种事?那言下之意,你不是讲原则吗?这跟吃馒头一样,也是作弊,你为什么非要干?许三多执拗地叫:不一样!这不一样!
许三多要背起伍六一共同到达终点
是啊,这不一样,不到最后关头,谁能看得见真心?
为了在一起,我们守规则,我们坚忍苦难---但到最后关头,你的愿望,比我的原则,更加重要!我愿意放弃一切,来成全你的梦想!
伍六一最感动我的,并不是他拉响那枚求救弹表示放弃,而是他把那枚求救弹砸向呆立的许三多,冲他嘶吼:你他妈跑啊,你看着我干什么!跑!跑!
不必争议这一刻谁比谁更有牺牲精神,会牺牲的人在这个时刻脑子里都不会出现这个概念---许三多帮伍六一,是因为他觉得伍六一的成功比什么都重要,而伍六一倒在地上时最强烈的要求,却是他的朋友,许三多的成功!
什么是最后关头?是别人,是自己,将要,或者有可能要,出现无法弥补的损失的时候,那一刻的取舍,才是对人心,最为严苛的考验!
许三多为什么不肯让伍六一放弃,因为他太知道伍六一的渴望,伍六一跟他半玩笑地说:年纪大了,再不拼命,就没机会了。从那时起,许三多就明白,伍六一有多么想在这军营扎根,有多么想在军人的生涯中攀上巅峰---许三多绝对是一个敏感的人,他反应是慢点,可不等于他没有感觉。
而伍六一又为什么不肯让许三多放弃?我不怀疑,如果没有伍六一的嘶吼,凭许三多自己,凭他想跟大家在一起的原始愿望,他会不会动地方,还真难说的很---没准儿他干脆就像伍六一说的那样,真的装蛋趴窝了。成才所在的那个终点,在那一刻,对许三多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在那一刻,他连成才都不喜欢了,还能喜欢让伍六一断了脚都去不成的老A?可伍六一知道,如果让许三多再回去独守空营,对这个孩子来说,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再可以承受的失落。
于是,当许三多明白,伍六一的强烈愿望是让他冲向终点的时候,他冲了---不要忘记我在前面说过,许三多是个肯听他喜欢的人的话的人,他无比喜欢伍六一,所以,伍六一让他冲,他义无反顾。
袁朗看着许三多撕心裂肺地大叫一声,以不可思议的冲刺速度向自己奔来---这个人尖子,这个洞察世事的绝顶聪明人,抿紧了双唇,可以想象,镜片后的那双锐眼,必然早已濡湿模糊。
不易啊,像袁朗这种人,这世上还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动至忍不住落泪?”
“砚楼客”用“最后关头”来描述当时的场景有一点夸张。当时对许三多他们,我觉得应该是“重大关头”。因为“最后关头”,应该是指决定我们生死的那一刻。尽管如此,我确实觉得这段文字写得蛮精彩,生动地描绘出了许三多和伍六一的价值观在重大关头所闪现出耀眼的人性光芒。
从一个人平时做什么,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做什么,是不太容易明显地看出他的核心价值观的,除非你能够洞穿人性。在平时,它是若隐若现的。虽然也在起作用,但是不容易感觉到,而且有时还会被其它的因素所干扰甚至被掩盖。但是核心的价值观,一定会在一个人可能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的时候,充分地表现出来。事后用“一念之差”来为自己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作开脱,只能是一种自欺或欺人的搪塞。
对个人是这样,我个人觉得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一种文化或文明的价值导向体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危难时刻,在紧要关头,在出现根本性冲突时,才能看出其本质。没有严重矛盾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被掩盖起来了。而在国家或文明层面出现重大关头的时间间隔,要比个人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的间隔长得多,通常是以几十年来计算的。所以我们个人只靠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观察和分析国家或文明层面价值体导向体系,在关键时刻表现的机会就会比较少。因此普通人不容易看清楚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真正差别。
人的价值观有多种多样。有人可以舍生取义,有人则独善其身,还有人为非作歹。
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哪怕你自己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即使你自己并不清楚它的存在,在你一系列的选择中,它依然会在那里默默地起作用。有的人随机应变,飘忽不定,好像没有一个准则。其实在他飘忽不定的背后,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有一些不变的原则。比如善投机者,看上去总是跟着潮流在变,但是他们背后的原则,通常是追求个人的名利。
如果一个成年人真的没有自己的价值观,那问题就大了,需要找专家来鉴定鉴定了。
价值观的形成与天性
对于大家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我没有资格给什么建议,这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熏陶和教化的结果,也有天性在里面起作用,还有后天自己的主观努力。所谓天性,就是先天带来的一些本性。很多人不同意有天性这个说法,认为是唯心主义。他们认为人性都是后天造成的,而且相信物质的丰富会让人性变得更加文明。我们中国在春秋时代也有个说法,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当时齐国注重实体经济的宰相管仲所言。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事实佐证。
但是,人性真的是这样简单地为外界环境所决定吗?今天的物质生活已经远远超过历史过去了,但是我们能说今天我们比以前的人在本质上更文明?
二次大战时的残酷与野蛮,并不是因为当时人类比历史上其它时期在物质上更匮乏,更窘迫。事实正是相反,发动战争的德国和日本当时都是取得了历史上惊人的物质成就。而且他们也确实是以“文明”的名义在对别人实施暴行。用特例来解释他们当初物质的发达与残酷暴行之间强烈的对比,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因为今天的美国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尽管还没有走到那么极端。
90年我在悉尼留学的时候,在当地的报纸Sydney Morning Herald上看到过一篇读者来信,让我至今难忘。信是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某个小镇上的女孩写的。她不久前到悉尼玩儿的时候在闹市大街上被人抢劫。让她感到万分失望的是,在她遭抢而呼救的时候,大街上周围的人都无动于衷。她在信中满怀悲愤地问道:“生活在悉尼这样发达的大城市的人怎么如此冷漠而缺少同情心?在我的家乡,这是无法想象的情景。”
在物质的丰富与人的文明程度之间建立一种简单的关联关系,好像与真实的世界不太相符。
人性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很多的内容;而影响人性的因素也是挺复杂的。我不太赞成把人性简单化。我更不赞成用一些简单机械决定论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尽管这些看法中有一些符合事实的地方。或者说,我认为像“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的结论是有很多的附加限制条件的,不能简单地推而广之,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实在西方的文化中用机械决定论来解释这个世界,是从古希腊开始的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其影响相当深远。不论是在西方的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中都能看到这条主线。它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流思路,现在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包括中国。
我个人感觉,天性是存在的。
不久前,一位朋友曾经很认真地和我争辩:“你说天性存在,那为什么孩子被狼带走养大,就成为了狼孩?完全没有了人性?”我想这是因为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育显现出来。就像一颗黄豆,给它一定的条件,它会长成一颗黄豆秧,发芽结果。但是,在另外的条件下,它只能变成有些人喜欢吃的臭豆腐。它作为一种植物的本质就体现不出来了。
当然人性的发展要比黄豆复杂,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意思到了就行了,别太较真。
任何比喻,如果较真的话,就都成谬论了。其实,任何语言表述如果拘泥于文字较真到终极的境地,也基本都是谬论。所以佛祖在离世之前说他从未讲过所谓的佛法。老子则说“道可道非常道”。
人的天性是一个大话题,涉及到哲学和宗教,就不详细讨论了。
在我92年回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不时有在海外的朋友问我他们该不该回国工作定居。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回国了,就建议他们也回来,而只是帮他们分析回来或留在外边的利弊。因为我觉得,当他们犹豫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事情对他们是有问题的,真正想回来的人是不需要跟我商量的。因为成年人一般没有必要与别人讨论价值观的事情。所以对于成年人,即便是朋友,我一般也不去讨论价值观的问题。
价值观作用的客观性
在价值观上,尽管我没有资格给大家什么建议,但是有一点我想告诉大家,那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你有自己的自由。但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什么样的人生结果,就不是你一厢情愿的事情了。不同的价值观,会带给你不同的可能,以及相应的限制。这里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无法突破它对你的限制,除非你脱胎换骨,选择新的价值观重新做人;而它提供的可能是否能够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你的秉性和才干。
正是在工作中看到了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我才真正理解了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的重要意义。
其实,《士兵突击》以及其它一些优秀的作品,非常精彩地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这些内容不是编剧臆想出来的,都是有真实的根据,所以才会在众多的观众中,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与共鸣。如果我们用心去看,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比如《士兵突击》中老A选拔淘汰的那个重大关头,不只映照出了许三多和伍六一的人性,他们两个人的战友兼老乡成才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许三多试图背着伍六一挣扎到老A选拔测试的终点时,成才意识到只剩下两个入选名额后,便痛下决心丢下他们独自向目的地狂奔。这段情节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机会主义者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成才是一个不断地在窥视有哪些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一旦发现就不顾一切地去抓住这些机会的人。
可是,这种机会主义的价值观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它基本不可能抓住真正的机会。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规律。
成才在如愿以偿进入老A不久,就被袁朗毫不客气地赶了出来。成才几近崩溃,煮熟的鸭子在他的手中奇迹般地飞向了天际。
这个剧的浪漫之处,是让成才在被袁朗毫不客气地把他内心中不那么光明的一面晾晒到阳光下之后,很快地洗心革面,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几经磨难,他最后重回老A。一个人价值观的改变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编剧这样写,显然有其善良用意。
前不久,我还遇到一件事情,从中也能看出价值观对生活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当时有个朋友找我问这样一个问题。
他的孩子在上初中,就读的那个中学非常好,现在考虑是不是以后去国外上大学。因为孩子是在海外出生的,所以现在的身份是外国人。但是他的班主任说最好别让孩子出国,因为这个班的孩子以后都能考上清华北大。老师讲,出国留学的机会总是有的,但是上清华北大的机会人一生只会有一次。那个朋友就想,上清华多好呀,清华在国内影响很大,人脉极其丰富,对孩子以后在国内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又觉得去国外接受西方教育也不错,就在犹豫。
我觉得他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他在孩子还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的年龄,考虑孩子是否出国的事情,本质上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会决定孩子一生的走向。所以我当时就问他:“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做一个中国人,还是做一个外国人?”这个问题我不能替他回答,因为是他作为这个孩子的父亲的价值观决定的。不过只要他给我一个答案,我就可以给他下面怎么做的一些建议。
如果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中国人,我就会建议应该让孩子留在国内,即使上不了清华北大也没有关系。因为我认为一般而言,人的世界观的最后确定,是在大学期间才能完成的。大学之后才能真正形成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如果中学就送出去,基本就会成了外国人。
反过来,如果他希望孩子做一个外国人,那应该现在就送出去,都不用在国内读中学。上不上清华北大根本无所谓。这样他从小就开始接受外国的教育,能成为一个比较正宗的外国人。如果等到基本成人以后再出去学做外国人,孩子会遇到很多麻烦,包括国家认同的困惑。
我要问这个问题的大背景是:既做中国人,又做外国人是不现实的。一来,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二来,你加入别的国际是要有严肃承诺的。
比如,尽管美国好像默许双重国籍,但是在加入他们的国籍时是要作如下宣誓的。做了这样宣誓的人,依然说自己是中国人,热爱中国,你会怎么看他呢?
“我在这里郑重的宣誓:完全放弃我对以前所属任何外国亲王、君主、国家或主权之公民资格及忠诚,我将支持及护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內和国外所有的敌人。我将真诚的效忠美国。当法律要求時,我愿为保卫美国拿起武器,当法律要求時,我会为美国做非战斗性之軍事服务,当法律要求時,我会在政府官员指挥下为国家做重要工作,我在此自由宣誓,绝无任何心智障碍、藉口或保留,請上帝帮我。”
“I hereby declare, on oath, that I absolutely and entirely renounce and abjure all allegiance and fidelity to any foreign prince, potentate, state, or sovereignty of whom or which I have heretofore been a subject or citizen; that I will support and defend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gainst all enemies, foreign and domestic; that I will bear true faith and allegiance to the same; that I will bear arms on behalf of the United States when required by the law; that I will perform noncombatant service in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en required by the law; that I will perform work of national importance under civilian direction when required by the law; and that I take this obligation freely without any mental reservation or purpose of evasion; so help me God.”
也许你会说:“你为什么这么较真,你问的问题没准是人家有意想回避的。”是呀,直面一些基本的,也是根本性的问题,有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你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是,如果我们有意去避开那些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只是纠缠于细枝末节,你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根本愿望呢?逃避可以让我们摆脱一时的窘迫,可是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得不面对曾经的选择带给我们的百倍尴尬。
所以,人生中很多事情当你仔细用心分析之后就会发现,都是与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价值观在默默地规定着你的人生走向。
问答:
提问:我们似乎就很难判别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如何认识自我?既然很多关头都是不可挽回的,那么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关头怎样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人会不断经历这种事情,人最困难的永远是当前的选择。当前选择常常对你来说就是一个重大关头。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我们有选修课。学完线性代数以后,可以选高等代数。当时是要求线性代数的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选高等代数。我们班线性代数成绩好的人很多,我的成绩也很好。但选高等代数的名额少,所以抢的人很多。当时为什么大家要抢呢?因为很多人会觉得,抢不到会有重大损失。这种得失对于我们来讲是不是都很重大?当然,回过头来想,觉得这是小事。但当初这就是大事。所以,人生随时可能有考验。在这些考验面前,我们如果回光返照,就能逐步认识清楚自己。
“回光返照”这个词,现在使用的已经不是它的原意了。其原意就是反回来查看自己。
提问:当初您选高等代数了吗?
我没有选。这可能与我的天性有关。我天生不愿意和人争。当然也有我从小接受的团结友爱的教育影响。我不是一个有竞争意识的人。
提问: 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区别是什么?价值观是天性的东西吗?
我觉得世界观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价值观从属于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价值观是你自己作选择时的原则,世界观则是你对整个世界的基本判断和看法。你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作选择时的原则。所以应该说,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不完全是天性问题。
我把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你的天性,有人相信有人不信。但是我观察确实是这样的。佛教讲天性是你从前世带来的,也有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基因决定的。这些我都无法证实,仅供大家可以参考;第二部分是在你从小开始到中学这个阶段,在有意或无意中接受的熏陶和教化;第三部分是你比较懂事以后,自己有意识培养的。
所以价值观我认为既不是完全的天性,也不是简单地由后天教育和环境决定的。
这三部分中,哪一部分作用最大?我觉得因人而异。一般来讲,我感觉天性起的作用大一些。再往深探究,就要先探讨人性是什么以及它从何而来了,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咱们像庄子讲的圣人学习:“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不仔细去讨论了。其实孔子的态度也类似,比如他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你们自己有兴趣,可以去钻研一下这个问题,有了结果别忘了来告诉我。
提问: 什么时候顺应天性,什么时候不顺应?
这不是天性的问题。其实,当你在重大关头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反映出你背后那个不变的东西,就是你的价值观。任何人都这样,只不过你可能看不到。
提问: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可以自我认知的,还是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到的?
当然可以自我认知。所以我才来给大家讲如何认识自己,搞清自己的价值观。不管你认识到还是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都是存在的。除非你的心智有问题而导致你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里,有很多人是随机应变的,但是在他的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一定是有的。
所以,看得清看不清自己,是自己的本事。看得清自己,才能主动把握自己未来的生命走向。看不清自己,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如果你自己看不清楚自己,别人给你讲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都很难相信,很难接受。所以,自己认识自己才是根本。别人只能在这个基础上给你一些帮助。
我这次首先讲自我认识,就是希望能够对大家看清自己有些帮助。尽量避免多年以后定睛一看,追悔莫及于自己怎么走过了这样一条莫名其妙的道路。这样的悲剧,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少见。
“道德”究竟是什么
刚刚讲过的价值观它是一个中性的词。舍己为人可以反映一种价值观,坑蒙拐骗也可以反映一种价值观。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有价值观,就好像我们在说一个人长了两个眼睛一样,别人不会理解我们想表达什么意思。道德则不然,它通常不是作为一个中性的词被使用。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是有道德的,大家通常就马上会对这个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然除非你根本就不相信“道德”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
道德在不同的价值观里起着的不同的作用。有些价值观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有些则不是,比如机会主义者。下面就讲一下道德究竟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可能会与大家已经习惯了的看法有一定的出入。大家需要把脑筋预先活动一下,否则可能一时反应不过来我在讲什么。
那么什么是道德?我们今天的理解,与中国传统的认识通常是有很大差别的。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并不是一个伦理的概念。
为了确认自己的理解没有大的偏差,我曾上网搜寻“道德”二字的解释。在百度百科里我查到这样一段话: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不违背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80年代开始查找道德的定义,没有很恰当的解释,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得到以上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
我觉得这个朋友的解释确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观念是一致的,也与我的理解相同。把“道德”两个字放在一起,当我们说一个人有“道德”的时候,我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指的是一个人认识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做事的能力。因此能力和德行在中国文化里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在中国文化里,德行本身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取或掌握的,所以中国文化才把它具体化成很多在特定情况下应用的伦理上的一些规矩,到最后大家只知道伦理上的道德概念,而不知道它的本意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在老子看来,“仁”“义”“礼”这些被儒家推崇备至的伦理规矩,是在人们搞不清楚什么是道德的本意以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我比较赞成按照这个中国传统的解释来认识“道德”。
据《史记》记载,孔夫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对他的一些做法颇不以为然,不太客气地教训了他一番:“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段话的大意是:你所研究的东西,那些人连骨头都腐烂掉了。只是他们说过的话还在而已。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运到了则要打起精神主动驾驭局势;时机不对,则放松心态,随缘做些事情就可以了。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绝不张扬财富;有大德之人,看上去反而愚态毕现。所以,你应该去掉自己的骄狂之气、去除多欲之心,以及面子上的虚荣和胡思乱想。所有这一切于你的身心毫无益处。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
被周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一番奚落以后,我们尊敬的、当时尚未修行到家的孔夫子显然被震撼了。回来以后他告诉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人间自有高人在。
孔子的儒学中谈“道”比较少,主要内容是从“仁”开始向下来讲的,自然有局限,因此也有很多弊端。但是它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成为了在中国影响最广泛的一套学说。究其本源,与老子讲的是相通的。也有很多人,包括吕思勉、鲁迅、郭沫若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等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认为老子的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儒学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道德规范并不是什么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东西。在本质上,它是与人类相关的客观存在对人的要求。
比如我们现在常讲的与职业道德有关的团队精神。它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而是有客观基础的。
在我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一个关于团队精神的问题:“我们出去做团队拓展,大家都表现得很好,感觉也非常好。可是回到办公室以后,大家很快就又和原来一样了。这是为什么?”用团队拓展训练的方式来培养团队精神,有点像企图用童话来教育成年人,除开娱乐之外,不会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在做拓展训练的时候,是人为造一个环境,每个人都清楚这是假的,而且大家也知道该怎么做。你按照大家的期望做了,对你也不会有坏处。
回到办公室,对不起,今年奖金就一千,你多拿一分,我就少拿一分,冲突就来了。咱俩是平级,上头有一个职位,你上去,我就上不去了,咱俩怎么合作?
团队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团队的利益,这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只有切身感受到了这种利益的存在,才会建立起团队精神。反过来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共同的利益不足以超过个人独立争取到的利益,那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在企业中,团队精神不是说教,而是由企业这个利益共同体的本质决定的。是有客观基础的。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这个客观基础,并且企业家能够切实有效的维护这个客观基础,大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有团队精神了。没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认识不到它的存在,谈团队精神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道德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伦理说教问题。它是一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你认识到什么程度,能把握到什么程度,你的道德就会达到什么高度。如果你真的在这个意义上德行很好,这个时候,你的秉性和才干都会有相应的变化的。
当然,人做不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只好用伦理纲常来约束他,这是另外一层的问题。后来中国宋代开始的程朱理学搞的很多都是这种事情。其中有很多背离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