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BitTorrent(变态下载)

作者在 2010-04-12 17:43:44 发布以下内容
BT正式的名称叫“BitTorrent”(被国内网友昵称为“变态下载”),是一种多点共享协议和软件,由美国加州一名叫Bram Cohen的程序员开发出来。

  BitTorrent专门为大容量文件的共享而设计,它采用了一种有点像传销的工作方式。

  BT首先在上传者端把一个文件分成了很多部分,用户甲随机下载了其中的一些部分,而用户乙则随机下载了另外一些部分。

  这样甲的BT就会根据情况(根据与不同电脑之间的网络连接速度自动选择最快的一端)到乙的电脑上去拿乙已经下载好的部分,同样乙的BT就会根据情况去到甲的电脑上去拿甲已经下载好的部分,这样不但减轻了服务器端的负荷,也加快了双方的下载速度。

  实际上每个用户在下载的同时,也在作为源在上传(别人从你的电脑上拿那个文件的某个部分)。这种情况有效的利用了上行的带宽,也避免了传统的 FTP大家都挤到服务器上下载同一个文件的瓶颈。而加入下载的人越多,实际上传的人也多,其它用户下载得就越快,BT的优势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和通常的FTP、HTTP下载不同,使用BT下载不需要指定服务器,虽然在BT里面还是有服务器的概念,但下载的人并不需要关心服务器在哪里。只有发布原始共享文件的人才需要了解。

  提供BT的服务器称为Tracker,把文件用BT发布出来的人需要知道该使用哪个服务器来为要发布的文件提供Tracker。

  由于不指定服务器,BitTorrent采用BT文件来确定下载源。BT文件后缀名为torrent,容量很小,通常是几十K的样子,这个文件 里面存放了对应的发布文件的描述信息、该使用哪个Tracker(记录下载用户信息的服务器)、文件的校验信息等。BT客户端通过处理BT文件来找到下载 源和进行相关的下载操作。

  BT把提供完整文件档案的人称为种子(SEED),正在下载的人称为客户(Client),某一个文件现在有多少种子多少客户是可以看到的,只要有一个种子,就可以放心的下载,一定能抓完。当然,种子越多、客户越多的文件抓起来的速度会越快。

  如果发现种子数为0,那么就不要去尝试了。通常来说,至少有一个种子,当下载的人多了起来,通常做种子的人也会随之增加,下载速度也就越快。当你下载完成后,如没有选择关闭,其它人就可以从你这里继续下载。

现在的几款BT软件各有特色,有的磁盘缓存机制好些,有的内网连接速度好些,有的功能人性化方便些,总的来说,在公网IP环境下速度相差不多。


  下面我们就来评析一下当前最流行的几款BT客户端。贪婪BT、比特精灵、BitComet三款软件都是很优秀的BT客户端软件,拥有众多的用户群。

  测试环境如下:赛扬 1.7GHZ +128 DDR +ST 60G + 百兆带宽出口
  软件名称 贪婪BT 比特精灵 BitComet
  程序空载启动系统内存消耗 14M 2 M 6 M
  单任务加载系统内存消耗 18 M 21 M 16 M
  单任务加载系统CPU占用率 5% 8% 20%
  双任务加载系统内存消耗 26 M 39 M 31 M
  双任务加载系统CPU占用率 15% 35% M 25%
  三任务加载系统内存消耗 36 M 50 M 49 M
  三任务加载系统CPU占用率 25% 50% 30%


  结论:贪婪BT是一个很强的BitTorrent客户端,最大的特点在于界面相当的简洁明快,对资源消耗的控制的确可以算是个中翘楚。 自己的体积也比较小巧,虽然空载启动的时候,占用的内存较多,但是随着任务增多,消耗增加并不算明显,系统响应保持及时。但是评测过程中,发现对磁盘的读 写相当频繁,而且速度上较之量外两种软件有一定差距。所以,感觉上贪婪BT的低资源消耗是以牺牲磁盘缓存控制和抑制下载速度为代价的。而且笔者用的版本在 资源释放上面似乎稍显缓慢。无论怎么说,贪婪BT毕竟是一款非常精致的优秀软件。


  比特精灵BitSprit也是一款非常优秀的BT客户端软件,它的界面和可控性是最好的,因此拥有很多的支持者,很多使用ADSL上网 的网友对它都是推崇有加,它的特点在于内外网的连接方面做得很有特色,而且主要在一个端口上完成连接,把扫描端口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尤其是新版的BS在 单独任务下载的时候,表现绝对优异。这点大家可以通过上面的数据看得很明显,尤其在评测过程中,BS单任务最高速度达到了1.4MB。BS的磁盘读写操作 很明显的看到了对磁盘缓冲的控制和优化,随着下载速度的增加,写入磁盘速度才开始增加。但是当任务多了之后尤其是下载速度很快的时候,感觉总体性能就下降 很多了。可能因为程序在后台提升了自己的优先级,虽然系统响应较慢,但BS自身响应的速度还是不错的。但瑕不掩瑜,比特精灵是一款非常精美的优秀软件。


  BitComet是支持多任务最好的一款软件,在下载速度和系统相应的综合情况来看基本是无出其右。界面虽然称不上华丽但是让人用起来 感觉十分舒服。XML格式的收藏夹可以随意编辑,更是贴心的服务了。虽然单任务时候资源的消耗稍稍多了一点,但在多个中高速任务上的表现却十分抢眼。评测 中总下载速度极限是接近2M。不过单项超高速任务上感觉力有所怠,它的内存释放机制也稍稍有点问题,只有在全部任务完成后,才能完全释放内存这总算是它的 一点瑕疵了。在磁盘缓冲控制中和BS并驾齐驱,可以看出程序作者的非凡手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版BitComet独特的智能磁盘分配 (IntelligentDiskAllocating)技术,下载后的文件完全没有碎片,突破磁盘I / O 瓶颈,这可能正是它能够在综合下载速度上略胜一筹,又拥有较好系统响应的原因。综上所述BitComet是笔者用得很顺手的一款BT客户端软件。

BT下载扼杀大量带宽

  就中国目前的宽带发展而言,带宽依然是相对紧缺的资源,而BT下载更普遍被认为是吞噬带宽的重量级杀手。这也正是不少宽带运营商宣布封杀BT时给出的最大理由。

  目前宽带上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ADSL,用户使用电话线上网,带宽相对固定,家庭用户最高可以达到2MB/s的水平。目前,电信、铁通的 宽带服务大部分采取这种方式。因为是独立带宽,所以ADSL用户在使用BT下载时,对其他用户的带宽影响并不大。因此,目前电信、铁通等运营商并没有对 BT下载作出过激反应。

  另外一种是LAN,即局域网宽带。目前广州的 长城宽带、网通、中海宽带、E家宽等大多提供的是这种服务。宽带运营商一般采用光纤到楼或是微波接入的方式,一栋楼的用户的总带宽是固定的,同时上网的人 越多,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带宽就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宽带服务号称10MB/s,但是实际上下载却远远达不到这个速度的原因。

  在这种共享式的宽带服务中,如果有用户大量使用BT下载,则会对其他用户的带宽造成一定程度的占用,使整体速度变慢甚至大“塞车”。

  为盗版提供低成本途径

  BT下载遭到非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成为了盗版侵权的帮凶。

  笔者近日浏览国内的BT下载网站发现,网友们利用BT传输的主要内容是影音文件、大型软件、游戏程序等。与原来的FTP下载或是HTTP下载相 比,BT下载对文件上传者的硬件要求更低,因此已经成为了网友共享影视资源的最主要方式。譬如说目前正在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热播的暑期档电视剧《仙剑奇侠 传》,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出现了网络BT下载,使得不少网友已经先睹为快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网络上以分享、试看为名义传播的影视、软件、游戏,都是没有任何官方的商业授权的,已经严重侵犯了内容制造商、软件发展商和游戏供应商的版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盗版”行为。

  BT技术的出现使得低成本传输大容量的影音、软件、游戏文件成为了可能,但是也为盗版在互联网上日渐猖獗提供了一条低成本的途径,这才是妨碍BT下载继续发展的切肤之痛。

  安全问题正在成为新威胁

  同时,利用BT下载来传播病毒、间谍软件或是制造垃圾广告等行为已经出现苗头,对BT使用者的电脑安全形成重大威胁。

  微软公司的网络安全专家ChrisBoyd 研究发现,有不少间谍及广告软件隐藏在BT文件之中,从而占用用户大量的系统资源,导致电脑频频死 机。其中,间谍软件的危害更大,它会把用户的隐私数据和重要信息通过“后门程序”泄露给商业网站或是黑客机构,造成用户的电脑很容易受到攻击。

  不过,目前关于BT下载是否会广泛传播间谍软件的说法还存在一定争议。BT协议和软件的发明者Bram Cohen 近日就在其博客中质疑微软 专家的动机,认为其说法是“一场阴谋”,是为了故意贬低BT而吹捧微软自己的P2P软件。但他也承认,BT只是用户文件传输的软件和协议,至于传输的内 容,BT无法控制。也就是说,有人利用BT传输病毒或是间谍软件并不是没有可能。

专家视点

  中科院宽带通信专家侯自强:

  BT下载宜疏不宜堵

  对于BT的发展,我们应疏不应堵。从技术的角度看,BT代表的P2P技术在解决大容量文件的问题上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禁止BT技术没有必要。从实际操作上来看,BT的种子网站众多,而且无需固定的服务器,运营商要想监控,难度也很大,技术上难以实现。

  因此,要想解决BT引发的种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引入网络实名制,即每个网站都实名登记,在有关部门进行注册或备案,这样才能够实现有序管理和内容监控。

  广东电信数据局有关负责人:

  我们知道有BT技术存在,但其现在还没有对ADSL技术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我们目前也没有接到用户关于BT技术导致网速不畅的投诉,因此还看不到封BT端口的必要性。

  广州E家宽有关负责人:

  虽然我们目前没有封掉BT端口,但对于共享带宽的宽带服务来说,BT软件会造成大量的带宽占用,对其他用户是不公平的。而且用户长期使用BT下载,也会对自己的电脑造成损害,因此我们建议用户最好还是少用BT下载。

BT技术其实是P2P技术的一种应用,所以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P2P技术:

  P2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其代表形式是软件。


  技术背景
  
  P2P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C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odem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2P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
  
  今天,P2P再一次被关注主要是由Napster以及ICQ类软件的出现,虽然在Napster之前P2P方式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现在互联网是以S(Server)/ B(Browser)或S/C(Client)结构的应用模式为主的,这样的应用必须在网络内设置一个服务器,信息通过服务器才可以传递。信息或是先集中 上传到服务器保存,然后再分别下载(如网站),或是信息按服务器上专有规则(软件)处理后才可在网络上传递流动(如邮件)。
  
   如今拥有Napster及ICQ类软件的PC(或操作者)就可以选择同样拥有此类软件的另一PC(或操作者)形成互联(直接连接,不通过服务器),双方共 享资源,协同完成某种行动。而拥有同一P2P软件的设备和用户,还可以形成一个为其自己所有的在互联网上的P2P专用网。
  
  现状
  
  1. 代表性研发产品和技术
  
   (1) ICQ类的即时通信软件。两个或多个用户互相使用文字、语音或文件进行交流,快速、直接,易于同非PC网络设备(如PDA、手机)通信,而且它不依赖设备 即可辨别用户。由于利用P2P技术可以弱化甚至摆脱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这样的通信更接近非互联网通信模式。
  
  (2) Farsite(Microsoft),Ocean Store类数据存储软件。用于在网络上将存储对象分散化存放,而不像现在放于专用服务器。这样减轻了服务器负担,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和传输速度。
  
  (3) Napster类软件。实现数据共享,使用者可以直接从任意一台安装同类软件的PC上下载及上载文件,而不是从服务器。用户可以检索、复制共享的文件。软件自动发现最新的文件列表,发布者无需担心发布的问题。
  
   (4) Infrasearch、Pointera类数据搜索及查询软件。用来在P2P网中完成信息检索。一旦形成P2P专用网,其上的数据搜索与现在互联网中数 据存在中央服务器的情况有所不同,必须要考虑动态地将当前P2P网络中各个Peer的内容进行收集,并且要有效地向用户传递。 P2P网用户中相当数量在联网方式上不同,专线、拨号、宽带、窄带都会碰到; 联网的时间可以一个是24小时在线,而另一个完全可能仅联机几十分钟; 使用的操作系统也不一定相同。
  
  (5) Netbatch(Intel)类协同计算软件。可联接近1万台PC,利用它们的空闲时间进行协同计算,完成超计算量的工作(如空间探测,分子生物学计算,芯片设计)。
  
  (6) Groove 类数据或行动协同软件。它是基于P2P连接的软件工具,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企业级协同工作平台(P2P网),提供供求信息链上的互动信息沟通,如货品目录、库存及发货清单,帮助使用者进行经销渠道维护、客户服务和支持。
  
  (7) 游戏软件。事实上许多网络游戏均是P2P方式的,尤其是那些双人及多人对弈游戏。
  
  2. 组织与标准
  
  目前,正式的P2P组织尚未成立,2000年8月间成立的P2P工作组,成员包括Intel、IBM、HP等大企业,目标集中在P2P技术的标准、安全性及可靠性等等。但由于P2P技术本身发展迅速,P2P技术涵盖的范围尚未确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规范。
  
  发展
  
  1. 关键技术
  
  P2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
  
   (1) 对于互联网上众多计算机,P2P应用比其他应用要更多考虑那些低端PC的互联,它们不具备服务器那样强的联网能力,同时对于以往的P2P应用技术,现在的 硬件环境已经更为复杂,这样在通信基础方面,P2P必须提供在现有硬件逻辑和底层通信协议上的端到端定位(寻址)和握手技术,建立稳定的连接。涉及的技术 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墙。
  
  (2) 在应用层面上,如果两个Peer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们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那么一方的信息就必须为另一方所识别,所以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数据描述和交换的协议,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个完善的P2P软件所要考虑的。
  
  (3) 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
  
  (4) 其他需考虑的有如何设置中心服务器,如何控制网络规模等。
  
  2. P2P技术与现有互联网技术比较
  
   目前互联网主要技术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联网上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再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 在上面,并且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其他PC进行服务,提供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其他应用。对于一台与服务器 联机并接受服务的PC机来说,这台PC机就是客户机,其性能可以相对弱小。而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 互为服务器,同时又是客户机,即对等。右面是P2P与S/C方式的一些比较:
  
  S/C方式造成互联网络上的集中,无论信息资源 还是成本资源均向同一方向集中,这样的模式符合一对多、强对弱的社会关系形式,如政府对个人、对企业,大企业对小企业,学校对学生,企业对职工等等关系。 所以S/C方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P2P方式将导致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各点均匀分布,也就是所谓“边缘化“的趋势。此模式符合“一对一”的特 点,以及彼此相当的社会关系形式,如个人对个人,规模相当的企业之间,等等,这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如ICQ)。所以这两种方式会共存,有关P2P即将替 代S/C模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P2P有其独特的市场空间,是现有互联网应用的补充,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3. P2P技术特性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现取决于用户的要求,网络应用由使用者自由驱动。
  
  (2) 信息在网络设备间直接流动,高速及时,降低中转服务成本。
  
  (3) 构成网络设备互动的基础和应用。
  
  (4) 在使网络信息分散化的同时,相同特性的P2P设备可以构成存在于互联网这张大网中的子网,使信息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
  
  企业应用
  
   应用P2P技术的互联网产品正在迅速开辟出一块新的互联网应用市场,例如ICQ类的即时信息工具不仅创立了一个巨大市场,而且正在多方向地向外扩展,比 如在移动通信市场,ICQ产品的多信息格式(文字、语言的支持)和即时性,可以为常规通信增加信息内容(文字、图片)和通信对象(网上ICQ用户)。
  
  另一方面,ICQ的使用也会使部分用户放弃Email,侵蚀Email市场。Napster类的文件共享型P2P产品开拓出网上文件传播的新途径,用户不仅可以进行搜索和下载这样的操作,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文件提供给其他用户,做到了基本的双向交流。
  
  由于P2P技术方案不同于S/C方式的特性,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S/C方式的不足,P2P产品将建立互联网上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这时用户不仅在PC装有浏览器,而且还有数种P2P软件来实现新的互联网应用。
  
   比如一个计算机配件经销商可以通过Email或浏览器(如果对方也通过P2P技术发布信息,则也可以用P2P软件)得到其上游厂家最新推出的产品信息及 价格,研究了这些信息,并落实订货事宜之后,启动P2P软件,将新的产品及售价发布到重要客户的P2P联络站上,其中一个未上网的用户通过手机也知道了这 消息。不久,经销商将收到客户的在线询问,而经销商在线回答问题的同时又将一个驱动程序传给了这个客户。这一切的操作均是通过互联网,而对象是厂家人员或 客户,而非其网站或邮箱,这样就真正利用互联网做到了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接近现实社会的人际交流习惯。
  
  1. 企业P2P互联网应用的几个侧重
  
  (1) 企业协同
  
   企业协同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员工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无论部门及员工处在何种地理位置,只要拥有网络,双方存在信息沟 通的要求,就可以利用P2P软件协调双方的行为。信息的种类及行为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日程安排、通知发布、单据的审批、文件传阅和分发、方案的评比 (表决)、计划协调等等这些可以通过电子文件表达的信息均可以通过软件来表达,并以此将使用者联系在一起。P2P应用更适用这当中更多需要用户交互的部 分,如计划协调、日程安排等。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为协同,这种协同的互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高于企业内部的协同。从简单的会议日程安排、公文往来,到 报价、询价订货系统、订单跟踪、电子化交易。
  
  (2) 企业门户
  
  新型企业门户不再简单地以一个网站 来实现,它不但综合了为企业内部员工或部门的服务,还可以为企业伙伴及用户服务,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行状态,调控企业运行的管理工具。企业各个 部分的运行情况均可以通过它传递给允许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使用者。管理者可以通过门户掌握企业的动态,调控企业的运行,直达下级领导建立沟通。而企业内部的 员工与企业外部的伙伴或客户均可通过这一平台找到相关的人(工作人员),建立起这样那样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不同的协作目标。这将综合S/C技术和P2P 技术,P2P部分将实现信息定向推送,实时沟通和数据互动。
  
  (3) P2P群集和VPN
  
  构建于互 联网之上的P2P应用不再简单地限于两个点,完全可以扩展到多点的群集,形成互联网中的一个虚拟的子网,构成一个精简的VPN。这样一来,通过相对简单 的,仅仅是对P2P用户端软件的操作,用户就可以主动地选择不同的VPN并加入,同时也就使得了不同的VPN同时存在于互联网之中。个性化、专业化同时又 是开放(基于互联网)的VPN的出现,使信息的集中和流动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信息流动方式,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比如喜爱音乐的人们建立了自己的音乐 VPN,擅长编程的设计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程序员VPN,而对于企业,行业化、渠道化的组织终于有了一个在互联网上安家的便捷途径。可以预计,行业化的目录 服务、信息服务将通过此方式迅速涌现,为企业电子商务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4) 人机远程互动和机机互动
  
   远程监控和调试已经运用在许多工业场合,甚至也出现了一些通过网站方式运行的方案,但网站方式在速度和交互性方面的缺陷使得用户无法接受。P2P方案为 这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天地,利用它,一个锅炉厂商可以通过互联网帮助其客户调控其锅炉的运行状态,而我们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机将家中的空调提前打 开。
  
  (5) 宽带网及无线移动网应用
  
  当带宽达到数据流要求的容量,如实时音频、实时视频,人们期 待已久的多种网络应用就会呈现在面前。而特别能满足交互需要的P2P技术更有一块施展的天地,电话会议、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培训、安装调试等等都将为企 业带来P2P技术的新应用。实际上ICQ作为P2P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手机短信上。
  
  2. 企业P2P互联网应用的市场特点
  
  (1) 构成企业B2B电子商务内容的一部分。
  
  (2) 促进建立新的互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和数据安全模式。
  
  (3) 引起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建立起底层结构平台。
  
  (4) 具有领域化的市场分割—与前一时期的互联网热有相同的出发点,将建立起相关行业的群落。
  
  (5) 有较明确的赢利模式。由于P2P产品不再像S/C方式那样客户仅使用浏览器,而是使用特质的客户端软件,同时软件的使用需厂家的直接支持,用户对购买软件或缴纳使用费很容易理解。
  
  (6) 向后产品和技术可以整合进入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市场,向前可以进入企业外部电子商务市场。
  
  3. 估计的产品形式
  
  (1) 底层基础开发平台及专项应用软件。
  
  (2) 软件工程。为企业量身定做。
  
  (3) 软件服务。将软件功能租给企业使用及信息服务。

Internet Knowledge | 阅读 1762 次
文章评论,共0条
游客请输入验证码
浏览5690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