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修炼身心的哲理书,一本根除无可奈何的治愈系读本,让你欣然接受人生中那些即使尽心竭力地改变,却仍旧留下的无奈!
本书围绕人该以何种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无奈为主题,用通俗、充满哲理的语言剖析在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影响下的种种心态、性格,将人们的心理脉络抽丝剥茧,清晰地展现眼前,也使人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淡定成熟的心态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把钥匙。
它教你真正读懂自己,看清世界的守则,掌握心底的指南针,将人生的弯路走直。人生难免被无奈所扰,让我们淡定地调侃,乐观地自嘲,给生活一个大大的露齿笑。
第三章 随缘自适,心静才能不浮躁
生活中那些最真实的声音,总是轻易地被掩盖和忽略掉。其实,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享受世界最美妙的声音:无论是天籁之音,还是自然的聒噪;无论是风声呼啸,还是细雨微吟。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每临大事有静气,唯有镇定,才能心神清明。多一分悠闲,少一分忙乱,心静之时,浮躁即去。
一 浮躁是划伤心灵的刀
(1)
俗世浮华,繁花似锦,美妙里总是潜藏着让我们伤痛的理由,而标签上永远只写着两个字:浮躁。我们如何走进生活,也当如何走出生活。漫漫人生走上一遭,断然不要携了满身的浮躁气息回来。只有让自己归于沉静之处,才能守得住一颗不再受伤的心。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但最后要么是无所得,要么是得到了又失去。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生常常也因为同一个理由--内心的浮躁。
当我们贫困时,渴望能够富有,而当我们富有时,却总是怀念往日的苦难;当我们失去时,渴望重新得到,而当我们得到时,又发现其实一无所有;当我们失意时,渴望在成就中得到满足,可当我们成功时,却总是发现自己已经无所适从。我们的生活太容易变动,我们也太容易冲动,所以总是追求那并不快乐的快乐,人生的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间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生活总是随心所欲地将我们抛进滚滚红尘,任由我们自己浮浮沉沉。我们喜欢喝浓而苦的咖啡,喜欢驾着马力十足的小汽车飞驰于公路,喜欢在霓虹灯下夜夜笙歌,但生活也许更需要一杯清茶,更需要乡间小路的漫步,更需要静夜下的一轮明月。因为每一个浮躁的人,都有一颗更加容易受伤的心。
我们追求单纯而刺激的生活,追求随性自由的人生,然而生活可以简单,但绝不是随便地粗制滥造;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但绝不是草率地随波逐流;生活也可以自由,但绝对不是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世界熙熙攘攘,人生浮浮沉沉,我们习惯了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我们的生活太过浮躁,所以往往活得很累,所以注定一直受伤。
浮躁才是人生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我们选择了轻,生活却飘飘荡荡,一场虚空;我们选择了重,人生又难以呼吸,有不可承受之痛。其实,人生不在于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而在于如何去做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出选择。心境淡定的人,生活总是如轻风一般惬意,只轻轻划过脸庞,无伤也无痕;而浮躁的人哪怕是俗世的一粒浮尘也能穿心而过,留下一个最卑微的伤口。
(2)
大学毕业时,小周对于干哪行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由于求学时期的窘迫,他的工作方向是向“钱”看。小周毕业后的五六年,几乎是每年换一个工作。先是在办公室当文秘,一年后保健品很红火,他就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去当推销员。没干多久,保健品就不行了。这时有个朋友拉他去一家营销策划公司,月薪还不错,于是他第二天就去上班了。
一次大学同学搞聚会,他碰到了以前的一个老同学,这个同学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从南方倒腾一批热门小商品到所在的城市卖,短短几年,居然发展得很不错,“钱”景看好,正需要帮手。小周毫不犹豫地加盟了他的同学的贸易公司。半年以后,公司生意转淡,他又去了一家广告公司。没过多久,他又发现广告行业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于是他又去了报社当记者……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虽说赚到了一些小钱,物质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每每静下心来,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怅然而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一事无成,总找不到做事业的感觉。
在灯红酒绿下,在行色匆匆中,在激烈竞争下,在残酷淘汰中,在物价上涨工资不变下,在欺骗隐瞒人心不古中,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了。
其实,吃得饱穿得暖的我们,要意识到这就是幸福;想到我们至少还有一份工作,要意识到这就是幸福;想到我们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要意识到这就是幸福;想到我们还有一起走过的朋友、关爱至亲的家人,要意识到这就是幸福。
我们之所以忧郁,彷徨,悲伤,之所以会不知足,不放下,不自知,就是因为太过浮躁。我们渴望构建一个最美好的生活框架,但是最美好的生活并不来源于其他外物,而是来自我们心中的体验。
繁华中的诱惑,无一处不毒侵灵魂;生活的重担,无一处不负载心头;人生的风雨,无一处不袭落心口。浮躁是一把锐利的小刀,切不断人生的浮华虚无,却刀刀都刻画出心灵的伤痕。我们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需要退避俗世的纷争,需要隔离是是非非的恩怨,需要放下那反反复复的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心灵的拯救者,才是幸福人生的救赎者。
浮躁总是让生活很受伤。陶渊明伤不起,所以毅然回到了故里田园;林逋伤不起,隐入山林与梅鹤生活;梭罗伤不起,干脆躲到了瓦尔登湖畔。人世不过是一指浮华,抓不住的虚无,消不去的暗伤,所以任它繁华盛世,任它风声鹤唳,任它烟花共雨,淡定的人生且不妨坐看风轻云淡,还原一目细雨迷蒙。
二 抓住心底最深的渴望
(1)
人生不过是一个似幻似真的梦,花非花、雾非雾,当我们无法辨清真相时,不妨听一听来自心底的那个声音。
作家毕淑敏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天她得到了一套预测职业选择的表格,结果一位女律师在填表之后得到了一个“卑微”的职位:护林员。这时候,毕淑敏惊奇地看着这个女律师,而对方也恍然想起那个自以为早已放下的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生活。
面对这张表格,女律师沉睡多年的向往再一次被激活起来,她诉说了对城市生活的厌弃,诉说了对名利场上斗争的鄙夷,她真正渴望的是回到安静的大自然中去。毕淑敏被她天真而质朴的想法感动了,于是开玩笑问她何时回去。女律师却无奈地摇摇头:太忙了,怕是只能让灵魂去守护那片梦想中的森林了。
有一个年轻人的工作是父亲安排好的,上班已经有十年了,但这十年来,他就没有真正快乐过,每天上班都是在熬时间。他喜欢摄影,可父母不支持,十年里他一直压抑着自己过生活。他觉得自己什么都荒废了,非常痛苦,好像有双重人格,在人前是一个样,夜深人静面对灵魂时又是一个样。他想变得快乐,但这太难了。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想出去闯闯。”他的妻子回答:“你算了吧,爸爸同事的儿子不是这个长就是那个长的,你还是当你的主任吧!”他不甘心,心想:难道我就这样过一生吗?自己今年三十四岁了,等四十岁一过,还有什么劲头追求新生活呢?与其这样违心地作践自己,还不如死了一了百了;但考虑到孩子,不能这样消极。就这样他身心疲惫,每天都活在自我折磨中。
他的朋友了解到他的痛苦后,安慰他说:“人一辈子只能活一次,若按照别人的心意活,自己人生的意义又在哪 你不一定要和现在的生活彻底决裂,毕竟现有的工作是物质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无法实现。摄影可以成为工作之余的爱好,利用假期和双休日,用你的眼和心,去发现、捕捉美,因为摄影就是这样一项工作。至于快乐,自己找吧,知足者常乐!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快乐呢?”
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然而我们中的多数人都未曾真正地生活,只是单纯地谋生而已。因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从属于自己的心灵的,而不是为了活着而生活。我们常常违心地活在并不快乐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只是一个可怜的迷失者,可悲的是我们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迷失,更可悲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已经迷失却仍旧无能为力地继续。
(2)
什么才是该过的生活呢?这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我们的确总是习惯于生活在别人的指引中,喜欢“随大溜”。在人生的抉择中,我们轻易就忽略了这样一个真相: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实,生活并不缺少飞翔的翅膀,只不过我们常常更愿意漫无目的地随风飘荡。其实人生总是需要自己的方向,我们喜欢追逐那扬尘的地方,所以才会迷失方向。
我们常常看着道路去走,自以为人生的道路很直很宽,自以为走得很直很正,就像沙漠中的旅行者一样。当我们回头看自己留下的足迹时,却总是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走上了歧途,甚至又回到了原点。
生活中总是弥漫着一层薄雾,影响着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常常被生活所诱惑,常常被别人的想法所干扰,又总是因为外界而改变自己,然而人生之所以会误入歧途,只是因为没有遵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去生活。世间的繁华嘈杂会让我们失去方向感,生活中又存在一个又一个的假象,诱惑着我们一步步走向错误的地方。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曾经给自己的生活定下了一百二十七个宏伟志愿;四十四岁的时候,他历经艰险顺利完成了其中的一百零六项。然而即便这样也已经非同寻常了。人们惊讶于他是如何完成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又是如何坚持下去的,而他的回答很简单:“我只是听从心灵的召唤而已。”
生活不仅对我们说谎,也常常迫使我们对自己撒谎。但是我们的内心却从来都不会欺骗我们,只有它知道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只有它知道哪里才是正确的方向。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首先知道把握世界的真相,而真相其实就在心中。一个会聆听自己心声的人,自然也就听懂了整个世界。
当喧嚣如潮水般退隐,当浮华似尘埃般落定,当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在淡然中响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脉搏和节奏,才能掌控人生前进的方向。
三 诸事随缘,不较劲地生活
(1)
活着,不要去跟身体较劲,不要跟内心较劲,也不要跟自然、生活较劲,顺应自己的天性和生活的法则,内心才能真正达到和谐与快乐的境界。
台湾作家林清玄年轻时曾经有一个相恋五年的女友,然而某一天,女友突然向他提出了分手,他为此非常担忧和苦恼,甚至想跪在咖啡厅里求得女友的回心转意,但是女友的决绝让他彻底心灰意懒。想起过去经历的种种,林清玄悲郁不已,须发也开始脱落,甚至开始想到要以自杀来寻求解脱。
他制订了一个很唯美的自杀计划,设想着在美丽而忧伤的晚霞里跳海,然而一位和尚最终阻止了他,经过一番点化,林清玄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执著实在毫无意义,于是幡然醒悟过来。数年后,他的另一位女友再一次提出分手,林清玄这次显得很平静,淡淡地对女友说:“只想请你等一下,等我喝完这杯茶。”
人生中,那些错过了的、失去了的、抓不住的、不曾拥有的、想拥有而不能拥有的,我们未曾拿起,却也未曾放下。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懑,努力付之东流的不甘,爱情不断远离的无奈,人生总是有许多东西似乎注定了要从指缝间悄悄溜走:时间、青春、名利、爱情。我们未曾抓住,所以痛苦。然而更痛苦的是过多的执著和计较。
人生不应去强求,也无须去执著。不属于自己的,取来了也无用;属于自己的,也不必苦苦追求。该放手的要及时放手,该远走的莫去强留。须知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从来聚散不由人;须知英雄也会迟暮,壮志也会难酬;须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顺势只得一二;须知爱是五百次擦肩换回的一次回眸,也是前世修成的正果。世事如此,我们需要活得更坦然一些,尽量抛却是非心、得失心、分别心和执著心。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何必计较风消云逝呢?求而得之会是一种缘,求而不得也是一种缘,所以徐志摩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生原本就应该洒脱一些,看淡世事浮沉,看淡缘生缘灭。其实,世事有如白云苍狗,生活时刻都处在变动之中,如果一一计较起来,人生岂不是活得很累?来是一场缘,去也是一场缘;动是缘,静也是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随缘。
(2)
万事随缘,不必强求,是思想境界的升华。
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一个非常细致的权衡,在周密的思考下去决定行动的方向。随缘讲的是一个高深的境界,是以不违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即使是你付出毕生的努力也不可能成功。所以像这种不能成功的事情就不要去强求。随缘并不是简单的随遇而安,而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做事情的态度,而不是欲望和名利。抛却了与名利的争斗就会离事情的本质更近,离成功更近。只不过这样的成功是建立在平和的付出的基础上。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强求太多。如果是情感问题,只需要好好地珍惜对方;如果是学业问题,只需要坚持努力学习,什么都不要多想,好好干就对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那么你可能找到一千甚至一万个理由去推迟此事;但如果你真想做一件事,那么你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够了,就是我一定要去做,是一定而不是可能!心态说白了,就是自己衡量做人的标准。任何事都是以自己的出发点去想的,所以你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怀着感恩的心去看世界,用心去看世界,不计较得失,学会发现身边所有令人感动的事情!
正所谓“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很多时候,只不过是过于计较人生,才会遭逢苦痛。只要坦然地看开和放下,万事随缘而动,随缘而止,那么生活也就相对轻松许多了。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为世,何须计较处事。真正的有缘人,不过是懂得适时随缘罢了。
“缘”分开了两个世界,一个属于你,另一个属于别人。你跳不出自己的世界,也挤不进别人的世界。与生活较劲,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带来痛苦。《菜根谭》上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一个人只有随缘行事,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也才会逃离彼岸世界那些原本并不属于你的痛苦,即是所谓的“随缘素位”。安然接受缘的牵引,心明照缘处,人生自当水到渠成。
大文豪苏东坡说:“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既然人生未知归于何处,又何必费神劳力地计较呢?不妨放开胸怀,一切随缘,像庄子一样来一场人生的逍遥游--人生如雾亦如梦,缘起缘落还自在。
世事匆匆如花开花谢一般,不过是“枯萎的任它枯萎,繁荣的让它繁荣”。我们仿佛是浮世里的一粒微尘,在礡大的天地中何其渺小,在人世的宿缘中何其微茫。生活计较不得,更无须去计较,且不如从心而入,随缘而出。
四 拂去心灵的尘埃,看清生活的本相
(1)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本没有诱惑,没有得失,没有烦恼,没有是非恩怨,不过是世俗人心中的一点儿挂怀。我们掸不尽红尘的土,是心中蒙了太多的尘,正如玻璃窗上的斑点一样,外面的世界一直都澄明透亮,但我们透了窗户去看,却总是劣迹斑斑。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我们经常在心中装满成见、财富和权势,就会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我们往往热衷于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地拥有自己。
生活亦是如此,它往往随着我们心里的“装载”变幻着模样。我们低沉失落,生活就变成了小气的“葛朗台”,对我们的一丁点儿索求都不肯满足;我们信心满怀,生活就变成了大方的圣诞老人,似乎对我们有求必应。我们开心,生活也笑;我们痛苦,生活也哭。生活一直是原本的样子,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而已。那些数不清的烦恼、道不尽的忧愁,还有那人生的得失之惑、生活的顺逆之交都不过是心灵虚构出的幻影。世界何曾增减一分,人生何曾得失寸步?烦恼也不过是心中的烦恼,诱惑不过是心中的诱惑。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 ”两个人一起问。
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继续留在了公司。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忍着气,努力学,总算做到了经理的职位,可人也苍老憔悴了很多。
一天,两个人遇到了。
(2)
“奇怪,师父给我们'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何必死守在公司 所以辞职了。”农业专家接着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
“我听了啊。”那经理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生活中的很多选择,很多时候都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但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所以,要想将来不后悔,不怨恨,就只有在那一念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生活总有那无法抗拒的诱惑,总有那无法平衡的得失,总有那难以清除的伤害,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罪孽归结为世间的种种浮华,把内心的不安塞责为社会的轻浮躁动,把所有的忧伤都归罪于世界的不公,然而生活的浮躁喧哗之中,真正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只是我们的内心。心浮气躁的人,自然容易被卷入到尘世的漩涡之中,苦苦挣扎,难以自拔。“青山原无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为风面皱。”我们太容易被外物影响,然而我们之所以被世俗蒙蔽,是因为心中一直装着世俗。心静了,自当青山依旧,绿水无忧。
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加淡定一些。想要逃离世界的牵扰,想要保持生活的宁静,就需要拥有一颗淡定的心,任世界如何的浮嚣纷扰,也绝对不会影响到内心的安静平和。
我们渴望擦拭心中的灰尘,渴望得到哪怕片刻的安宁,然而我们常常选择错误的对象。其实真正值得擦拭的该是内心,而不是尘土。心中无尘,世间便无尘,试问生活又何须拂拭?倘若心真的淡定了,诸物皆不入心境心念,何来诱惑,又何生烦恼;倘若心真的淡定了,世间法相都已了然成空,无物也无尘,既然什么都没有,也就不用去执著什么了。
人之所以无法摆脱俗世的喧嚣和困扰,是因为心中无法做到空无一物,悟不出人生“空”的智慧,所以往往将自己束缚在尘世烦恼之中。世界万物原本为空,如果以实有之心来对待,那么必然会产生诱惑和执著;如果心里足够空,那么就没有什么能够在心中留痕。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世本是空无,我们需要以淡定之心来放空一切。心中空无一物了,人生便不再喧嚣。
五 沉静,超脱生命的境界
(1)
我们的生活常常过得太过卑微,为生计而忙碌奔波,为理想而艰苦奋斗。无论是生活所迫还是雄心勃勃,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斗志昂扬且不知疲倦的劳动者。我们创造了天,创造了地,创造了人世间无可比拟的财富、地位和声望,创造了尘世间一切幸福美好的定义,却将心遗失在了路上。
生命有三重境界:第一类是为别人而生存着的人,他们是别人的附属品;第二类是把自己的生活当做生存看待的人,他们是尘世的附属品;第三类是懂得生活的人,他们是浮世的超脱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前两重生命境界的实践者,无论得到了多少,成就了多少,无论生活过得如何快乐开心、如何让人感到知足,生命也不过是浮世中喧哗的一个分子,始终都逃不脱浮华的牵绊和干扰。我们何曾为自己而活,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最终得到了什么,最终又享受到了什么?
“为自己而活”,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请求,然而试问有几人能够满足这样一个卑微的要求,谁人又曾践行这样一个渺小的生活目标?为了个人财富而奋斗、为了人生的理想而奋斗,为了改造整个世界而奋斗,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浮躁人群中一个盲从的点,只是熙熙攘攘中一个存在于生存层面的社会人。人生当有那么一刻,无论有多么卑微,无论是多么有限,也要为自己而活。
沉静的人必定远离浮躁。作家王安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众人眼里,她特立独行,一直寂寞地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字世界。她对文学时尚、媒体喧嚣冷静断然的处理方式,让很多人惊讶和钦佩不已。她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已经功成名就。可是她却像个安静的农人,专注而平静地投入到她的写作中,外界的喧哗丝毫影响不了她寂静沉潜的心,一部又一部佳作就在这种沉静的状态中破茧而出。她说:“对文学,我看得很神圣,有了这样一种对文学的心境,别的什么都可以解决了。而且我对写作的环境要求很低,只要有个能写的地方就可以了。”“我喜欢用手写,写在练习簿上,我不用电脑。我用的都是常用字,上过初中的人就可以读。一般在家,我就上午写作,下午看书。如果隔壁有人家在装修,很吵的话,就会去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写。”
(2)
其实这样的境界就是不浮躁,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慨然和坚定,是面对各种诱惑和潮流岿然不动的强大内心。
生活要过得更加从容一些,人生也需要更自然坦荡一些。浮躁的人走不出浮华,也走不进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淡定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是独立于世事之外的,它只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只服务于自己的幸福,而不仅仅是浮华中那一点儿无意义的陪衬。我们无须把幸福的感受建立在外界的刺激上,无须把人生的成就建立在俗世的认同上。开心时不必活在繁华的虚无缥缈中,悲苦时也无须活在失意落寞的阴影里。
真正懂得控制生命节奏、把握生命意义的人,总是能够及时找回内心的宁静。安详宁静,这是我们生命最原本的形态。内心清净的人,哪怕一无所有也能体味到生活的真诚与幸福,因为他们了解生命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解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
能够保持宠辱不惊、心平气和、永远向上生活的人,就是成功人士。沉静的人是自信的,而这自信不是年轻气盛,遇事张扬,自以为是,而是多了一些泰然处之,多了一分坦然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