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是如何认知的?首先是通过感官体验形成对事物主观的表象,然后借助语言对主观表象进行描述
这里的从感官经验到主观表象再到语言经过了2次抽象
首先感官经验是对外界事物的抽象,因为感官经验看到的世界绝对不是真实的世界或者是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比如看一朵花,我能感知到的是花的颜色,形状以及手触摸到花瓣上感知到的花的脉络温度还有咀嚼花瓣感知到的花的味道以及鼻子闻到的花的香味。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第一:我能感知到的花客观存在吗?因为这只是作为人的感官经验。第二:如果客观存在那我感知到的是否是花的全部真实样子?前者问题是怀疑论的调调如同黑客帝国,后者是归纳法的缺陷。第一个问题没法证明也没法证伪,但是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是“眼见为实”,不然没法生活没法构建后面一些列的人类知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完全确定就是在我们承认感知到的花就是如此的真实存在的,那我们感知到的绝不是它的全部真相,比如科学上利用仪器无限方法的研究花就会看到更多花的样子和属性,从无限细分角度看这个属性也是无限的。但是在第一层我们通过感官体验形成了事物的主观的表象已经踢出或者不自觉的选取了花的某些表层宏观的属性肯定不是花的全部模样。所以这是第一层抽象。所以我们感知的花既不一定是真实的花也不是花的全部真实。
第二层语言,当我们看到一朵漂亮的花的时候希望让同伴一起来欣赏就要告诉他,要让他来看就要描述这朵花有多好看,首先花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抽象,是把我们通过感知转化成的表象再一次给予定义描述以便表达,包括我上面提到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等都是抽象概念,比如我尝到花得到一种感知我把这种感知描述成甜,而味道是一个上位的概念,是酸甜苦辣的集合,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来描述这种表象,所以就要创造语言比如数学就是最显然的一个例子,通过给同伴描述花来吸引他,是因为在他听到你的描述之后产生了联觉,这个联觉可以是没见过花也可以是见过花产生的基础上产生,如果没见过花会通过你的语言描述中那些他经验过得词汇比如漂亮比如没比如香来联想,我吃过小鸡炖蘑菇,我觉得很香味道很好,所以如果朋友告诉我花漂亮闻起来香那我会用我经验过得事物和语言来想象描述这朵花,这花跟小鸡炖蘑菇一样香,跟街边的美女一样漂亮。这就是概念的迁移。这种概念的迁移体现更明显的地方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意义,比如lane指生活中的车道在安检领域指安检设备。比如数学和几何中一个高级的概念可以引申出低级的概念。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总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阐述深刻专业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内存和文件的时候就是用仓库和抽屉来做讲解,这也是概念的迁移,可以说类比,但是这种做法是有缺陷的,不利于专业领域的个性的研究和体系化,还会造成概念的滥用。我们中国人特别擅长类比,但是往往就造成了概念混乱偷换概念强行类比忽视个性逻辑混乱。
语言是有词汇,语意义,语法组成。语法规定了词汇的组织方式。比如:您吃了吗?这是我们能明白接受的词汇组织方式,而吗您吃了?这就是我们不能理解接受的词汇组织方式。自然语言如此,形式化的语言更是如此,比如数学比如计算机语言非常的严格。语法是一种组织方式也是一种规则,按照这个规则来组织词汇别人才听到懂。计算机语言尤其如此不过不同的是要让计算机听得懂。
所以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描述就是一种抽象。为啥要抽象?因为无能为力,人的感官经验有限,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才有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当然我个人是不认同不可知论的。因为我始终相信世界是能够被人所认识的。